看到大理苍山单日 500 多人、40 多辆车扎堆上山采菌的报道时,我心里揪得慌 —— 这哪是 “采菌”,分明是在给苍山脆弱的生态系统 “扒皮”!尤其是想到整个苍山还有二三十条类似的采菌路线,真不敢想象日复一日的无序涌入,会给这片土地造成多大的伤害。
苍山不是普通的山头,它有着高海拔区域特有的生态脆弱性:植物生长周期长,可能一棵小草、一片菌子要在石缝里、腐殖土中熬上几年才能冒头,可一把铲子、一个竹篮,就能轻易毁掉它们;更别说野生菌本身是森林生态的 “分解者”,负责将枯枝落叶转化为养分,维系着植物、微生物间的平衡。现在这么多人涌进去,不管大小、不管种类地采,不仅会让野生菌种群锐减 —— 轻的要等 5 到 10 年才能恢复,重的可能直接让某个菌种在当地消失;更要命的是,大批人上山踩出的小路、随意丢弃的垃圾,会破坏地表植被,一旦遇到雨季,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,甚至诱发滑坡、泥石流,这些伤害可不是短期内能修复的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有些机构还打着 “研学游”“探险游” 的幌子,把 “采野生菌” 包装成 “亲近自然” 的体验,明摆着是 “薅生态羊毛”!他们明知苍山有保护条例 ——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》里早就明确禁止 “擅自采摘花卉、果实、茎叶”,更别说挖掘保护植物了,却还为了赚钱铤而走险,把游客往生态敏感区带。这种行为哪里是 “研学”,分明是把 “破坏生态” 当成生意做,完全背离了文明旅游的初心,也践踏了生态保护的红线。
展开剩余70%其实早在今年 7 月,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呼吁 “别把大理的野生菌采绝了”,可当时的声音似乎没被足够重视,才让乱象愈演愈烈。现在大理州政府表态要 “零容忍” 整治,严查违规采菌、违规旅游,还要追责失职渎职,这确实是及时雨,但生态保护不能只靠 “一阵风” 的整治。
游客或许有好奇的成分,觉得采几朵菌子不算啥,但 “无知” 绝不是破坏的理由 —— 走进自然的前提,是敬畏自然、保护自然,而不是把自然当成 “免费菜园”。但更该被盯上的,是那些招揽游客的组织者、背后的利益链条:他们是乱象的 “推手”,必须从源头打击,不仅要严查违规宣传、依法处罚,还要规范文旅市场,让 “生态友好” 成为所有旅游项目的底线。
说到底,苍山的生态保护不是 “一次性整治” 就能搞定的。短期要靠执法守住底线,长期更要靠制度筑牢防线:比如在进山路口设卡管控、用技术手段监测人流,同时多做科普 —— 让游客知道采菌对苍山的伤害,让经营者明白 “生态毁了,生意也长不了”。毕竟,苍山不是用来 “采” 的,是用来守护的;我们要留给后代的,是能持续孕育野生菌、能保持绿水青山的苍山,而不是一片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土地。
你是一名游客,从你的角度去看据“光明日报”微信公众号报道,近日,很多游客发帖点赞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推出的打卡点限时拍照措施。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,一名工作人员站在打卡点前,手持计时器进行人工计时。打卡点前的墙边挂有文字提示:因打卡排队人数较多,请您将打卡拍照时间控制在一分钟以内。还有网友称,景区“计时小哥”不仅严格执行限时规则,还会帮忙拍照,指导打卡姿势。
一直以来,热门景区打卡点经常挤满了拍照的游客。为了“出片”,有的游客在打卡点长时间停留,找姿势、换服装、调参数,还有的游客找摄影师团队跟拍,一行人直接霸占最佳摄影点位。如此,不仅浪费了其他游客宝贵的时间,还极易引发等待群众的焦躁情绪,一旦双方发生冲突,游客体验感下降的同时,也让景区秩序受到影响。
针对这一旅游痛点,景区开出了限时打卡拍照的“药方”,值得肯定。这样一来,游客的排队时间可被预期,人群在指挥监督下有序流动,周转加快,有效提升了游览效率。这一举措之所以受到好评,还在于其中的“刚柔并济”。比如,该规定主要针对人流高峰期,若现场没有游客排队,则不会强制计时;“计时小哥”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,也是服务的提供者,“情绪价值”拉满……充满人情味儿的举措背后,是景区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的理念之变。
游客扎堆打卡拍照,表面上看是秩序问题,实际上却体现了“游客对拍照打卡的同质化需求”与“优质景观稀缺性”之间的深层矛盾。因此,若想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一套更具前瞻性的“组合拳”。比如,景区可在热门打卡点周围设置多角度拍摄位,或开发更多有纪念意义的打卡点,分散单一点位人流压力;再比如,优化景区格局,将热门打卡点与商业区、其他景点自然衔接,避免人流在原地滞留过久;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,为游客带来层次更丰富的体验,游玩重心自然就从“拍摄”转移至“感受”。
在文旅消费火热的当下,景区之间拼的不仅是景色,更是服务的品质。期待更多景区能将以人为本、细节至上的智慧与温度,渗透进游览的每一个环节,让游客乘兴而来、尽兴而归。
发布于:广东省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