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,至2022年已经迎来第73个年头。回望历史,新中国的成立不仅离不开领导者的英明决策,更离不开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英雄们。正是这些勇士们的牺牲和努力,才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,才有了如今我们所拥有的祖国。这些革命烈士们毫不犹豫地为国家捧出了生命,用鲜血和汗水书写了英雄的篇章,他们是中国真正的英雄。
因此,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们也理应得到国家的奖励和尊敬,国家为他们授予了崇高的军衔与荣誉,令他们成为时代的象征。直到1953年,依据苏联的军事体制和中国军事专家的建议,我国对最初设定的六个军衔等级和18个军衔进行了一些调整。这一过程中,根据各位将领的战功和贡献,国家为他们授予了相应的军衔。1955年,国家举行了历史上首次的大规模“授军衔”仪式,当年一共为1000多名将领颁发了功勋军衔,其中包括10位元帅、10位大将,以及数百位上将、中将和少将。
展开剩余80%在这些高级军官中,大将作为开国将领中的最高军衔,地位仅次于元帅。在最初的拟定名单中,共有15人被提名为大将,但经过多次的审核与调整,最终确定了10位“大将”,他们也被统称为“开国十大将军”。其中,“第一”元帅、第一少将、第一中将、第一上将和第一大将更是因其卓越的贡献而荣获这些殊荣,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畏,且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可以说,只有在这些杰出人物的带领下,新中国才能走向今天的繁荣昌盛。
1955年9月27日,举行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的“授军衔”仪式,授衔的顺序是元帅、大将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。当天,所有将领都已就位,然而,第一元帅的出现却让所有人感到意外。他不是第一个上台,而是最后一个亮相,这是有原因的。在中国文化中,“压轴”出场象征着此人最为重要,具有最高地位。因此,第一元帅最后亮相,彰显了他在众将领中的崇高地位。此外,由于十大元帅大多年事已高,身体也由于多次战斗而受伤,所以他们被特别安排在最后出场,体现对他们的尊重。
在这场授衔仪式上,毛泽东亲自为十大元帅颁发了军衔,而大将、上将、中将、少将的军衔则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的。那么,这些“第一”到底指的是谁?每一个“第一”都是他们所在级别的领军人物,他们的事迹也同样令人钦佩。
朱德,188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,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“缔造者”,他不仅是军队的重要领袖,还是新中国的奠基者之一。朱德在新中国成立期间,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。在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——无论是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,还是解放战争中,朱德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,朱德曾被陈独秀拒绝,原因是他在军中地位较高,薪酬丰厚,陈独秀认为他可能并不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。然而,朱德凭借坚韧的决心,最终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从此,他投身革命,深入敌后,历经艰苦,始终与将士们同甘共苦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,朱德带领战士们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。无论是辽沈战役、淮海战役,还是平津战役,他都与毛泽东携手指挥,屡次扭转战局。即使年迈时,朱德依然亲自参与各种工作。1966年,记者采访时问朱德是否有遗憾,朱德回答:“老娘去世时,我没能端一杯热水。”他感叹自己始终未能尽孝。记者又问他未来的愿望,朱德平静地回答:“我只是希望能做一个合格的老兵,没什么其他愿望。”这一份对祖国的赤诚与对人民的无私奉献,成为了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。
粟裕,1907年生,是新中国唯一一位少数民族的开国大将,他从小便接触革命思想,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。年仅18岁时,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,之后参与了南昌起义、长征等关键历史事件。在长期的战争中,粟裕表现出色,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赢得了“常胜将军”的美誉。他所创立的革命根据地、领导的战争,屡屡为中国革命赢得胜利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粟裕指挥了许多关键战役,最终成为中国军队中无可争议的“战神”。
萧克,出生于黄埔军校,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将领之一。19岁时,他便离家投身革命,参加北伐战争,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萧克历经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,在年轻时就担任军长,屡次表现出色。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,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。晚年,萧克致力于党史和军事研究,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与见解,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。
徐立清,1910年出生于安徽,年少时便参与了抗战和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,后来成为解放战争中的一名重要将领。尽管他在战争中的功勋斐然,但他却多次主动让衔,并且总是将自己的工作责任置于个人荣誉之上。他的这一高尚精神,成为军队的典范,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将领和干部。
这些英勇的将领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,他们的功勋将永载史册。今天的我们享受着他们为之奋斗的成果,未来的中国将在他们精神的指引下,继续走向辉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杠杆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